Home Mondo 比語言的歷史要悠久的人類手勢歷史 – BBC News 中文

比語言的歷史要悠久的人類手勢歷史 – BBC News 中文

0
比語言的歷史要悠久的人類手勢歷史 – BBC News 中文
  • 威廉·帕克(William Park)
  • BBC Long run

手勢

圖像來源,Emmanuel Lafont/BBC

人類的手是可以輔助語言、促進溝通的工具,也可以幫助回憶詞語,塑造思想,甚至可以改變人們所聽到的聲音。

即使是天生失明的人在說話時也會做手勢,所以人們可能會認為,人類所做的手勢是可以被普遍理解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豎起大拇指」可能是很多文化中以及當代社交媒體上一種很常見表達感謝的常見方式——真棒、太好了!但是在歐洲和中東的一些地區,這個手勢可能具有冒犯性。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的語言學家高恩(Lauren Gawne)就警告說,手勢很常見,但不一定是普遍的。

豎起大拇指

手勢的含義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2003年的新聞報道稱,美軍在伊拉克旅行時,伊拉克人豎起大拇指歡迎美軍。當地人是在支持外國軍隊還是表現粗魯?據美國國防語言研究所(一家為美軍提供外語培訓的機構)稱,中東人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後就採用了西方對中東人豎起大拇指的做法,作為支持中東人的象徵。

也許他們並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樣粗魯。最近對中東的外交訪問也表明,西方的使用很普遍。但即使是在西方,豎起大拇指也不一定都是同一個意思。例如,戴水肺的潛水員用大拇指朝上表示「我要到水面上去」。

豎起大拇指手勢的起源是有爭議的。有些人把它歸因於角鬥士戰鬥的高潮,這場戰鬥中決定了失敗鬥士的命運。大拇指朝上或朝下是否意味著生死,或者是否豎起任何大拇指都是好事,這是有爭議的。高恩說,向別人伸出大拇指的手勢比拉丁語口語存活的時間還長,這令人印象深刻。顯示了一種姿態跨越文化和時間的力量。但是,手勢的起源很神秘,用法也從表示生死變成了「一切都好」或一些下流的意思,這說明手勢可能不會永遠都有相同的意思。

就像伊拉克人問候美國人一樣,一個手勢可能同時表示兩件事,或者兩個手勢表示同一件事。「在地中海的部分地區,土耳其、希臘和意大利南部,你有另外一種說『不』的方式」,芝加哥大學認知科學家庫伯萊德(Kensy Cooperrider)說。你可以搖一搖頭,也可以把頭縮回去,從另一個說話者身邊拉開。「所以你可能會同時在社區中得到這兩種姿態。」

圖像來源,Emmanuel Lafont/BBC

圖像加註文字,

雖然用手指的姿勢幾乎是普遍的,但我們選擇用手指的身體部位卻不是

手勢和語言

另一個有不同意思的是手的指向。悉尼大學語言人類學教授恩菲爾德(Nick Enfield)認為,手指是語言的前身,對早期人類交流至關重要。但在每一種文化中,指指點點所代表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在美洲、非洲、東南亞、澳大利亞和大洋洲的部分地區,用頭、鼻子或嘴唇指向身體是很常見的。庫伯萊德認為,這些地方的文化可能會在狩獵等情況下重視而謹慎。能夠在不引起別人注意的情況下巧妙地傳達目標的方向,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像贊同、反對和指指點點這樣普遍的東西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是不同的,那麼對每個人來說,有沒有什麼是相同的意思呢?這些姿態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嗎?

庫珀萊德說:「世界各地的人似乎都喜歡用手勢表示時間,他們喜歡把明天放在一個位置,把昨天放在另一個位置,具體的位置可能因文化而異。」他說,對於說英語的人來說,時間是從左向右移動的,我們傾向於在身體前面用手勢表示未來的事情,在肩膀後面用手勢表示過去的事情。

葛恩和庫伯萊德都說,「掌心聳肩」似乎很常見,儘管它的起源還不確定。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15世紀寫下並畫出了這個手勢(《最後的晚餐》(The Final Supper)中有三名觀眾似乎在聳肩)。但庫伯萊德也研究了現代文化,包括阿拉伯語和祖魯語,在這些文化中,這個手勢似乎是翻譯過來的。

傳達特定含義的手勢,比如「我不知道」或「一切都好」,被稱為象徵性手勢。「如果你跨文化觀察,這些象徵性的手勢被用於人際控制,」庫伯萊德說。「它們不是用來描述物體的。你可能會想,人們會對水、肉、跑步等有一個手勢。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手勢主要是為了操縱社交世界,讓人們停止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回答問題。」

所以,雖然可能有細微的差別,但大多數文化似乎都是通過人的手和身體來傳達基本含義。歐洲法蘭克福大學的語言學教授柯奈莉亞·穆勒(Cornelia Müller)認為,手勢的基本組成部分可以被進一步分解。她描述了四種類型的手勢:塑造、繪畫、動作和代表。

圖像來源,Emmanuel Lafont/BBC

圖像加註文字,

掌心朝上聳肩似乎可以在許多文化中傳播

造型包括用手塑造你面前的物體。例如,足球裁判可能會用掌平的雙手來塑造球的形狀(這一手勢用於表示防守者做出了公平的阻截)。繪圖是類似的,儘管通常涉及到使用指尖環繞物體(就像裁判追蹤一個矩形以表示要求觀看視頻)。

表演包括對物體的動作進行模仿,就好像那個物體在啞劇演員的手中(就像假裝用筆寫字),而表示包括用手來代替物體(就像用張開的手掌來代表紙)。如果你要模仿「要錢」的動作,舉起一隻手掌,假裝用另一隻手在上面寫字,你就同時做了最後兩個動作。張開的手掌代表一張紙,另一隻手在用筆寫字。

隨著非接觸式支付和應用內支付興起,許多年輕讀者可能從未支付過帶有簽名的賬單(疫情加速了這一趨勢)。但手勢仍然會得到期望的回應,這表明符號可以失去字面意義,但仍然保留象徵價值。

手勢的分類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手勢研究研究員哈里森(Simon Harrison)認為,手勢的基本分類應該被普遍理解。當有人試圖在他們面前塑造一個物體,或當他們模仿一個動作時,即使試圖傳達的內容沒有被理解,人們也能分辨出來。

有了這些具有象徵性的手勢,新的標誌就可以創造出來了。哈里森研究了工業環境中的手勢,比如嘈雜的食品生產工廠,工人必須戴口罩。在這些環境中,手勢是最有用的交流方式。哈里森說,人們憑直覺創造並理解「停止」、「重覆」和「更多」等簡單動作,並能編寫自己的手語。

當我們只關注一隻手的象徵性形狀時,比如豎起大拇指,手勢就變得更加主觀。這些都是它們所代表的概念的任意符號——向某人展示拇指意味著一切都很好,這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主觀性令他們的意義變來變去,加恩說。

圖像來源,Emmanuel Lafont/BBC

圖像加註文字,

這個手勢有多種含義,用於不同場合

像豎起大拇指一樣,mano在fico或「fig手勢」中也有不同的含義,可以粗俗,可以無害,在世界各地都有。這是1832年出版的《那不勒斯和古典時期的手勢》(Gesture in Naples and Gesture in Classical Antiquity)一書中所詮釋的20個手勢之一。在意大利和其他歐洲國家,這相當於向別人豎中指,但在其他地方,比如克羅地亞,這表示沒有別人想要的東西(你只有一個fig)。對英美讀者來說,這個手勢更像是一個成年人假裝摳鼻子時對孩子做的手勢。

但哈里森表示,交流語境應該清楚地表達意思。雖然同一個手勢可能有多種含義,但我們可以從整個語境中拼湊出手勢者的意圖——他們在說什麼,在做什麼。從幾百年前的觀察中研究手的圖畫,只能有限地揭示對這個手勢是如何理解的。

「我認為,他們討論手勢的方式……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是有限的,」他說。「與思考者對待身體、運動和思想的方式截然不同。」

沒有一個手勢是孤立的,除了一種:表情符號。

如果你曾經在文本中難以表達諷刺,你可能會求助於表情符號來幫助你。加恩說,我們的書面語言明顯缺乏表達情感的方式,比如諷刺,因為非正式寫作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想法。她說,幾千年來,非正式性僅限於口頭表達。

她說:「互聯網開啟了非正式書面交流,我們在非正式書面表達中存在著這一鴻溝。表情符號是人們用來填補這一鴻溝的資源之一。」

圖像來源,Emmanuel Lafont/BBC

圖像加註文字,

這個手勢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義,但更廣泛的語境可以給我們一些線索來解讀

加恩與Unicode的語言學家麥卡洛克(Gretchen McCulloch)和丹尼爾(Jennifer Daniel)合作,在官方的Unicode表情符號詞典中增加了更多手勢。將手勢編碼到Unicode字典中讓加恩興奮的是,它們的功能如此之多。事實上(就像真正的手勢一樣)它們的含義可以改變,這一點很有用,她說。海星的圖像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海星,但手的形狀可以根據不同用戶來賦予它含義。

最早的手勢表情是舉起的拳頭,兩隻手指組成V形的手和張開的手掌。最初這些圖形代表「石頭」、「剪刀」和「布」,不過V形也可以代表「和平」或「勝利」,以及舉起的拳頭表示「黑人的命也是命」。

加恩希望一個小指突起的表情符號有一天會被接受。這個手勢可能會讓說英語的人想到「小指承諾」,甚至是喝茶,但在印度,它是一種暗語,微妙地詢問廁所的方向。加恩和她的同事說豎起小指可以表示:花哨的、優雅的、禮儀的、承諾的、努力的、廁所和權力的舉動。

批准新提案的小組委員會需要時間,因為新表情符號一旦被包含進來,就會永遠存在。但對加恩這樣的研究人員來說,這種永久記錄是有用處的。「(在出現數字記錄或視頻之前)我們可能失去了一整套專業的手勢交流,但我們沒有意識到。」

加恩等著他豎起小指。如果成功了,一種特定文化而有用的問路方式將永遠保存在人類的數字記錄中。也許再做其他手勢就不會有什麼意義了。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